大美非遗·文化传承

我的购物车>

全部产品分类

济南不愁传承的非遗传统表演,槐荫绣球灯舞新生代队员平均年龄只有15岁

2022-01-10 10:06:37

      进入腊月,鼓子秧歌、花鞭鼓舞、芯子、绣球灯、高跷、舞龙、花棍舞等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省市级传统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也活跃了起来,演出队开始加班排练。提起非遗,印象中大多是年老的非遗传承人苦苦坚持着濒临失传的技艺,但是槐荫西张家庄村的这项非遗表演项目不仅不愁传承,想要进入代表村子外出表演的主队还要经过层层选拔。那就是济南市槐荫区西张家庄村的绣球灯舞,2013年西张小学将“绣球灯舞”引进校园成立社团并研发团体操及校本课程,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热爱与传承牢牢扎根在学生心中。
      2022年1月8日上午11点,在济南市槐荫区西张家庄村旁的黄河边上,西张舞灯队的队员们双手各执一灯,伴着锣鼓点舞动,表演“鲤鱼跳龙门”“跨虎对灯”“双灯双跳”等高难度招式。除了40多岁的第七代传承人王勇和王英,其他队员都是年龄不到二十的年轻人。伴着锣鼓声,随时变换队形,表演回旋踢、劈叉、平地起跳……演员动作敏捷、跑动迅速。表演绣球舞灯需要有武术功底,体力消耗大,对演员的腿功、手功和腰功的要求非常高。“到了晚上,手中的绣球灯舞起来通明光亮,如流星,那才叫一个好看。”年过八旬的第六代传承人王民华和王民廷两位老人也来到现场,一边指导一边向记者介绍。
      “绣球灯舞”,是从古代的社火中演变而来,是人们表达祈求风调雨顺、安居乐业愿望,集武术、舞蹈为一体的传统民俗艺术活动。“绣球”象征着“吉祥、富贵、圆满”,“灯”象征着“光明”,只有春节、元宵节等重大节日才会舞动绣球。西张家庄村的西边靠黄河,过去靠捕鱼为生,每到节日便会舞动绣球,祈祷风调雨顺,平安归来。西张家庄村是距今约有五百年历史的村庄,绣球灯也在村子里流传了400多年。过去农村的业余生活不丰富,练武、耍灯就成了村民农闲时的主要娱乐活动。
      据了解,绣球灯最初的形式为“罐子灯”,明嘉靖三十四年,西张家庄村村民开始表演“罐子灯”。到了清顺治年间,一位名叫王凤春的村民在“罐子灯”表演中融入武术,并将较为笨重的“罐子灯”改为手持的绣球灯。那时的绣球灯外层为竹条编织,内部放一根蜡烛。后来在各种原因的影响下,绣球灯表演多次被中断。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王民华和王民廷重新拾起绣球灯,将自己记忆中的绣球灯舞复刻出来。请教村内的老人指导动作,并于1999年村里开办武术班,教授给如今第七代传人王勇、王英等年轻一辈。发掘、保护发展绣球灯表演,让这一传统能够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如今绣球灯有了第八代传承人,平均年龄十四五岁的小队员们2021年将绣球灯舞跳进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现在的这支队伍是在西张小学绣球队选拔出来的,最大的19岁,最小的13岁。现在的头灯王子轩年龄也只有15岁,由王勇老师亲自教授。
      演员王英说,自己也是1999年武术班出身,身板比不上十几岁,现在有些笨重了,一些动作做不到位,多练几遍还气喘吁吁,打算去锣鼓队继续表演。“不过十三岁的儿子舞得很好,已经练灯三年了,现在是第八代传承人。”“孩子爱学,我们爱教,绣球灯就是这么一辈一辈传下来的”,王民华和王民廷两位老人也感慨绣球灯后继有人,心里的大石头落地了。
      西张家庄村还设立了“绣球灯”工作室,定期讨论研究绣球灯表演的套路、招式和创新,组织参加市、县的文化节和其他公益展演,还在当地学校成立了“绣球灯”社团,培养学生们的兴趣,为传承“绣球灯舞”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接班人。2021年,西张村绣球灯舞入选了山东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济南市槐荫区西张小学也因“绣球灯舞”荣获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
      新黄河记者:刘玉乐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观点、图片、文字、视频来自网络,仅供大家学习和交流,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果本站有涉及侵犯您的版权、著作权、肖像权的内容,请联系我们(0536-8337192),我们会立即审核并处理。

上一篇:贺新春 一起围观潍坊非遗蛋雕“福虎”

下一篇:走进青岛非遗盛宴,品舌尖上的“非遗美食”!

购物车

我的收藏

我的足迹

联系客服

二维码

返回顶部

购物车

X

0件商品
共计:¥0.00

去购物车结算

我的收藏

X

我的足迹

X

联系客服

X
24小时随时解答您的各类咨询,打今儿起,你再也不用等!
商城电话客服
13793659276
商城QQ客服
立即咨询